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文明风吹处处景

——看我市“双节”期间以文明为笔绘就善治新图景

本报记者 段美如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688.23万人次游客在焦作的太行山水间流连、在黄河文化中沉醉。这座城市不仅以山水之雄、文化之厚吸引八方来客,更用志愿服务的“红马甲”、凡人善举的“暖故事”、传统文化的“活传承”,让文明新风成为假日里最动人的风景。央视10次聚焦报道的背后,是焦作将“文明”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城市发展的厚度。

“红马甲”点亮城乡角落,志愿服务绘就文明底色。10月4日清晨,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文化广场上,百余位70岁以上老人围坐在一起,志愿者们端着刚出锅的大锅菜穿梭其间。“李大爷,您爱吃的炖豆腐多盛了点!”82岁的李爷爷接过饭碗,笑得合不拢嘴:“村里年年想着俺们,这团圆饭吃得心里比蜜甜!”同一天,周庄镇曹村的“双节”敬老活动同样温情涌动,67位老人除了收到月饼外,志愿者们还帮助老人通过“一张照片”定格美好瞬间,“一段视频”实现温情连线,为老人营造亲情满满的节日氛围。曹村创新推出“服务兑积分”机制,18名村民志愿者通过参与活动获得10积分,可在村内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既解决了活动缺人手的难题,又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据了解,“双节”期间,我市设置了34个假日旅游志愿服务站点,共1304位志愿者参与活动,累计服务游客21540人次,涌现好人好事134件;免费开通的4条旅游直通车累计发车492班次,运送游客12971人次,“志愿红”与“山水绿”相映成趣,让“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游客最安心的承诺。

志愿服务暖人心的同时,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让文明旅游更添韵味。“双节”期间,在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的礼乐声中,一场集展演、体验、游学、市集于一体的非遗活动热闹开场。游客们拿起拓包在宣纸上拓印下精美的纹样,感受千年技艺的温度;欢快的笑声里,孩子们追着非遗传承人问个不停:“叔叔,这个泥埙真能吹出黄河的声音吗?”来自山西的游客王先生说:“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亲手拓印出古纹样,才明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位于中站区北部山区的栗井山居美术馆,夜晚别有韵味:19时的月光音乐会准时奏响,吉他的旋律伴着山间晚风,让游客在艺术熏陶中忘记旅途疲惫。高新区“戏曲进乡村”活动则将《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经典选段送到村民家门口,8场演出覆盖景区、敬老院。从非遗体验到艺术下乡,焦作用“可触摸的文明”,让游客在“诗与远方”中感受文化魅力,让文明旅游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

当非遗体验让游客触摸历史,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则让文明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10月6日晚,中站区西大井王封大舞台上,《广寒宫》曲目的古筝、琵琶合奏如流水般淌过夜空,台下观众跟着旋律轻轻摇晃手机闪光灯,仿佛撒了一地星光。这场“月满西大井·邻里共此时”文艺展演,既有《沧海一声笑》的激昂鼓点,也有《阳关三叠》的古琴箫音,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碰撞出奇妙火花,“月下听音、邻里共情”成了当晚最美的注脚。10月7日上午,“国学大典·敬贤礼”许衡文化研学游在鲁斋书院和弓客体育运动中心启幕,鲁斋书院里传来琅琅书声,近30名身着汉服的少年正行“敬贤礼”,拱手、弯腰、叩首,在许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典故中体悟君子风骨。在弓客体育运动中心,学生们通过射箭实践理解“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的道理。从国风音乐会到国学研学游,焦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古今对话中培育文明新风,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凡人善举的微光,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星河。10月8日,CCTV13《法治在线》栏目国庆中秋特别节目——《以法之名·厚植时代新风》,专题报道了发生在我市山阳区恩州驿古街的“紧急寻娃”故事。“双节”期间古街游客如织,2岁8个月的孩子随母亲逛街时不慎走失,孩子母亲发现孩子不见时,急得声音发颤,哭着跑在古街上向周围人求助。古街运营负责人刘晓亮闻声赶到母亲身边,一边安抚她“别急,我们马上找”,一边迅速将获得的孩子照片立即发到微信工作群中。消息发出后,古街商户、游客纷纷行动起来,一分钟后,刘晓亮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里有人发布:“孩子找到了!”一对热心夫妇将孩子送回母亲身边后,便悄然走开。这场“紧急寻娃”行动,彰显怀川文明。

“双节”期间,这样的暖心事在焦作城乡处处可见:云台山工作人员冒雨为游客送雨衣、热茶,神农山景区为突发高血压的游客紧急救援后,主动送上“年内免费重游”福利,火车站志愿者帮老人搬运行李、指引路线……这些凡人善举,与34个志愿服务站点的“红马甲”、134件好人好事一起,让“文明”成了焦作最动人的旅游名片,让游客感受到“人比风景更动人”的城市温度。

从敬老宴上的一碗热饭,到古街上的守护;从非遗体验中的指尖触感,到汉服少年的躬身行礼,焦作用“文旅+文明”的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最美的风景是文明”。这座城市的文明实践,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让每一位游客、每一位市民,都成为文明新风的参与者、受益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