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陈长胜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产业兴则乡村兴,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激活县域经济活力的有效举措。以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为抓手、以富民产业带动就业,对稳定和扩大农民就业规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是全面梳理、找准弄清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比如特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基础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二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同时,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过程中,要注重宏观把控,不能盲目跟风,避免“千业一面”和产业同质化,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二是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商贸、物流、储运、信息服务等产业,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引导传统农业由种植环节向“产加销”一体化升级。三是把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要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休闲+”“文化+”等多元价值,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方式。
强化乡村产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强化品牌塑造,加快构建乡村精品品牌体系。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明确品牌定位,通过标志设计、广告宣传、推广活动等手段,培育打造一批口碑好、过得硬、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品牌。二是实施农业品牌营销推广系列活动,推动乡村产业品牌从“小而美”走向“精而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等线上工具,以及产品发布会、展销会和品牌推介会等线下活动,进行有效产品宣传,强化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忠诚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活力。一是“育”好人才。深入实施乡村富民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业群体;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技术精、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二是“引”好人才。实施人才引育工程,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办乡村产业,或到乡村产业就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动员有乡土情怀、创业意愿的本地在外优秀人才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改变乡村产业优秀人才缺乏的状况。三是“用”好人才。建立健全创业扶持机制,加大对创办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强化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进一步细化对优秀返乡人才的支持政策,优化相应的管理服务措施,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他们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使返乡人才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下。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农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主动深入乡村产业发展“主战场”,摸清真实情况,确保富民产业项目能够充分反映民情、深刻体现民意;要鼓励和引导有一定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和党员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党员干部要主动担当作为,以主人翁意识和“领头雁”能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事业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二是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农民和乡村集体参与富农产业的积极性;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土地流转等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