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4日

张栋新:以实干担当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本报记者 杜挺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层治理,核心在“领头雁”。在温县番田镇西留石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栋新便是这样一位敢闯敢干、群众信赖的优秀“领头雁”。

面对村庄曾经基础薄、负债重的“烂摊子”,他肩扛重担,敢于拼搏,用土地经营破局、以民生改善聚力、靠环境整治提质,一步步带领西留石村走出困境、奔向富美,用实干担当擦亮了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如何做好一名党支部书记?“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张栋新对职责的坚守。西留石村有2600余名村民,曾因基础差、底子薄、历史负债重陷入发展困境。“若不能带大家致富,既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辜负乡亲们的信任。”这成了他干事创业的核心动力。

村子要发展,集体经济是根基。

为有力破局,张栋新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次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群策群力培育村内主导产业,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努力找寻“致富密钥”。

经慎重考虑,张栋新决定从土地流转入手,积极动员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将分散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形成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他和村“两委”的不断努力和劝说下,2020年实现流转土地271亩,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出面,交由专业公司托管经营,当年实现利润7万多元。

走对路子,尝到“甜头”,村民们心里有了底。此时,张栋新决定带领全村共同参与,经村“两委”干部进一步酝酿商议,以及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决定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2021年全村2600多亩集体土地采取了“村集体土地+专业公司托管+群众土地分红”的新型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变股东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张栋新还持续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在村中开展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和山药轮作项目,努力让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推动“寸土”变“寸金”,一举让全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

取得成绩,张栋新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停下脚步。在新型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的优势条件下,他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带动周边5个村庄共建粮食烘干仓储项目,实现全年可仓储粮食10000吨,增收2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3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并为脱贫户等提供10余个公益性岗位。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他还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备现代化装备,通过智能化应用、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完成从传统经营管理到自动化智能的提升。

集体经济有了底气,张栋新始终把“反哺民生”放在首位。他积极规划,通过利用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硬化升级村内南北大街、双西路,安装路灯300余盏、智能大喇叭25个;完成全村安全饮水工程与“厕所革命”;为村小学新建教学实验楼、教师公寓、青少年宫,升级原有教学楼。

“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好处,才是真发展。”他不仅这么说,更是这么做。如今,村子已连续四年举办分红大会,将集体收益所得按照村民入股情况向全村群众进行现金发放。在春节、中秋等节日,为村民发放粉条、月饼等生活物资,让集体红利惠及每一户,持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打造“宜居乡村”上,张栋新同样发力。他以“空心院”治理为抓手,整治闲置院落、建设健身广场,种植红叶石楠、月季、广玉兰等绿化植物,实现“一宅变多园、农宅换新颜”。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道路垃圾、污水坑塘,动员村民搞好房前屋后卫生,营造出“人人参与治环境、共建幸福家园”的良好氛围。此外,200平方米的全框架标准化卫生院建成投用,极大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

如今的西留石村,集体经济有活力、民生保障有温度、人居环境有颜值,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美乡村。村庄蜕变的背后,是张栋新扎根基层的坚守、敢闯敢干的魄力,更是他“把村民的事当自家事”的初心。

张栋新(左)和乡村协理员探讨村庄管理工作。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