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5日
苗培:云台山下的“法官闺女”
本报记者 郭嘉莉
太行南麓的云台山下,总能看见一位身穿制服、身材高挑的女法官穿梭在梯田与民宿之间,她就是修武县法院云台山法庭负责人苗培,一位被村民称作“闺女”的“80后”法官。
2014年3月,26岁的苗培进入修武县法院工作。历经书记员、法官助理的磨砺,一路成长为法庭负责人。两年前,她来到云台山法庭工作,一下就被山里百姓那淳朴的性格深深吸引。走村串户的苗培,时常踏入百姓家门。老百姓看到她亲民爱民,和百姓打成一片,都把她当作亲人。“闺女,我把这些事再说说,你好好听一下。”那一刻,苗培的心常常被触动。在她的眼中,这些质朴的乡亲就如同自己的父母和叔伯,而那一声“闺女”,是百姓给予的至高褒奖,承载着深情与认可,激励她矢志不渝地为这片大山守护公平正义。
2023年清明节刚过,村民老陈来到云台山法庭,他展开被汗水浸皱的购货单,手指戳着“高氮复合肥”字样:“苗法官,俺花3800元买的190袋肥,撒下去麦苗全成了‘小黄毛’。”“走,下田。”苗培拿起执法记录仪,就和农业技术人员赶往老陈的承包地,在田里一忙就是两小时,仔细比对健康麦苗和病株的差异。她拿着笔记本,一边把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农家话,一边在脑子里思考怎么化解这起农资纠纷。
回到法庭,苗培并没有急着开庭。当晚,她拨通被告农资部门负责人的电话:“咱都是靠乡亲们吃饭的,要是因为这点事寒了民心,以后生意还咋做?我带农技人员上门,咱当面把问题弄清楚,总比对簿公堂强。”
一场特殊的调解会在麦田里展开。苗培和双方当事人站在麦苗前,农技人员用科学数据指出化肥问题。阳光洒在她肩头,把笔记本上的调解方案照得清晰:“退货退款是底线,要是愿意补偿农户误工费,乡亲们以后还信得过你们。”农资部门负责人看着苗培晒得发红的脸颊,又看看老陈期盼的眼神,最终表态:“苗法官,就按你说的办。”当老陈拿到退款时,激动得红了眼眶。
云台山法庭位于云台山景区内,处理景区纠纷是苗培的主要工作之一。
2024年端午假期,西安游客李某在一民宿餐厅不慎滑倒摔伤,与民宿老板就医疗费用产生纠纷。苗培接到电话15分钟后,就出现在民宿监控室:“您看这地砖打蜡太亮,墙角又没有防滑标识。”她调出旅游法相关条款,用手机计算器算出医疗费、误工费共800元。民宿老板搓着手嘟囔:“假期生意忙,没顾上。”苗培指指窗外排队的游客:“您让一位客人受委屈,明天网上就可能有差评,这账多不划算。”半小时后,李某收到民宿老板的800元转账,她感动地说:“原以为出门旅游遇纠纷要折腾几天,没想到法官比导游来得还快。”
另一起纠纷中,游客王某的镜头盖被景区保洁员碰落,掉进水中,水流卷着镜头盖漂向远方。苗培受理该纠纷后,蹲在水边湿滑的石阶上查看现场,然后打开手机查出同款镜头盖的价格,又翻出景区安全巡查记录,对双方展开调解。最终,王某当天便拿到了赔偿款。王某在网上评价:“在云台山,法治比溪水更清澈。”
近3年节假日期间,云台山法庭法官现场调解多起旅游纠纷,游客满意度98%。苗培在工作日志里写道:“在景区,时间就是游客的体验感。我们快一秒,游客的信任就多一分。”
除了“救火式”维权,苗培还注重“治未病”。每逢节假日,她都在景区入口处设置云台山旅游法治驿站。蓝底白字的标牌上,旅游维权、法律咨询、风险提示等服务项目一目了然。景区民宿全部悬挂法治经营承诺书,游客投诉量大幅下降。
每逢农历初三、初八,苗培就在云台山集市的老松树下支起“流动法庭”。78岁的张奶奶攥着褪色的手帕,听孙子在国徽下承诺每月给500元赡养费。苗培把调解书折好塞进老人手心:“奶奶,下月15日收不到钱,您就给我打电话,24小时有人接。”
卖山货的王大叔挤到前排,烟斗在手里转来转去:“闺女,邻居占了俺家三分宅基地可咋办?”苗培让他坐在小马扎上,听他详细说完情况,在地上画出示意图,讲解宅基地的“四至界限”,直到王大叔挠着头笑着说:“懂了懂了,俺回去就找村委会翻1982年的分地台账。”
有人问苗培:“你一个城里来的姑娘,咋能和老百姓处得这么好?”她指着法庭外连绵的青山说:“你看这山,看着高不可攀,可走进去才发现,每条沟都通着人家,每块石头都记着故事。咱们把心放进这山水里,百姓就会把你放进心窝里。”
11年法官路,苗培用“田埂上的调解”“景区中的护航”“集市里的法庭”,把法律条文揉成山间云雾,浸润着辖区的每一寸土地。当2024年度“河南好人”的奖章挂上胸前时,苗培指尖摩挲着红绸带说:“法官的勋章不在墙上,而在百姓的心里。”她以行动诠释,法官的担当是让正义永不缺席,让温暖永驻民心。

端午假期,苗培在云台山景区进行普法宣传。
(本报资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