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6日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王磊虎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表达,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内核。从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新时代“人民江山论”的政治宣言,党的执政逻辑始终围绕人民主体性展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讲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一论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发展的每一步都标注着民生温度。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改革举措,增加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保障覆盖超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10.73亿人,参保率提升至95%;“放管服”改革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政治维度完善民主参与渠道,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动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民牢牢端稳手中的饭碗;教育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民生改善已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每一项政策调整,都在回应百姓的急难愁盼。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提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在正定,习近平总书记曾与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顶着压力,如实反映粮食高征购问题,争取到减免1400万公斤,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在福州,习近平总书记曾推行“特事特办、马上就办”,设立效能投诉中心,建起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在浙江,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由此全面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未来,我们仍需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深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丛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与实践伟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强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时代注解。新征程上,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方能汇聚起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