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1日

党建为魂 网格为基 服务为本

——看温县张羌街道马庄村如何激发基层治理高效能

本报记者 杜挺勇

从高龄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吃上热乎饭的满足笑容,到暑期托管班里孩子认真写作业的专注模样;从网格员接到电话后迅速疏通下水道的高效服务,到多方联动第一时间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在温县张羌街道马庄村,基层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民生实事里的点滴细节。

如何让党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主心骨”?如何把群众力量拧成“一股绳”?如何让治理服务精准抵达群众心坎里?在众多探索实践中,马庄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强化党群一心增添治理动能,深入网格管理打通服务末梢,抓好精准服务回应群众需求。正是这样的“绣花功夫”,让马庄村从治理机制到生活环境都实现了蝶变,矛盾少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一幅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坚持党建领航

激活治理新动能

“村里的事,党支部指明了方向,党员干部还带头干,咱们跟着上准没错!”如今在马庄村,这是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实践中,马庄村始终紧抓党建工作,让党组织成为领航乡村发展的“主心骨”。

“我们还坚定一个理念,不能靠党支部‘单打独斗’,而是要把党员的力量聚起来、把群众的热情调动起来,让每个人都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人翁’。”马庄村党支部书记马保利说出了发展思路。

马庄村党支部创新构建“特色党小组+群众组织”的治理模式,打破以往治理力量分散的困境,实现治理力量从“零散分布”变为“抱团发力”、从“单打独斗”变为“多元合唱”。

夕阳红党小组的老党员是村里的“矛盾灭火器”,他们在村中有较高威望,对家家户户的情况非常熟悉。为建设平安乡村,老党员们与“马喜梅矛盾调解工作室”并肩作战,主动进门入户帮助化解矛盾。无论是婆媳吵架、兄弟分家,还是邻里间的琐事纠纷,只要他们出面,总能用“接地气”的方式成功化解。

创业致富党小组则是村庄发展的“加速器”,这个小组由10余名开办企业的党员组成,他们不仅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上出谋划策,更带头开展捐款助学,手把手教乡亲们致富技能。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村里的小微企业从最初的7家发展到28家,村民人均收入较几年前增长近四成。

为进一步凝聚人心,马庄村党支部还牵头成立了广场舞队、篮球协会、锣鼓队等群众性组织。这些组织虽然由村民自发管理,但党支部会给予大力支持——为广场舞队提供音响设备、为篮球协会修建篮球场、为书法绘画班提供场地和笔墨纸砚,还会定期组织各类文体活动。

“以前吃完饭就看电视、打牌,现在跟着队伍跳跳舞、打打球,还能在活动中聊聊村里的事,感觉自己也是村里的‘当家人’了。”村民郑敏娜笑着说。目前,多数村民都和郑敏娜一样积极参加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更架起了党支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强化网格管理

为民解忧零距离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的“根”与“魂”,而村庄网格化管理则是将这一引领作用落到实处的“毛细血管”。

目前,马庄村以村民小组为基础,将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建立由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等力量组成的网格队伍,同时动员社会贤达、“五老”人员等下沉到网格员中,助力网格管理。村里同时建立网格“一日一走访、一周一例会、一月一活动”工作机制,结合“入户访民情,我来办实事”活动,强化网格员上门入户走访,开展面对面服务,全力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的治理网。

去年夏天,网格员郭斌斌在巡查时接到村民电话,反映一处下水管道堵塞,污水流到了路面上,影响村民出行。得到消息后,网格员马上到现场核实,并立即联系村里的志愿服务维修队,当天就疏通了下水道。“以前遇到这种事,村民不知道该找谁,现在大家都存着网格员的电话,只要一个电话,问题很快就能解决。”郭斌斌说。

除了日常巡查,网格员还承担着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便民代办等多项工作。政策宣传时,他们会把医保缴费、养老补贴等专业条款拆成“大白话”,拿着宣传册挨家挨户讲,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上门解读;走街串巷收集民情时,小到邻居家水管漏水,大到村民对村内设施改造的建议,都会一一记在“民情笔记本”上,及时反馈给村委会。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马庄村还探索建立“1+N”综合治理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网格力量、调解队伍、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定期召开联动会议,协调制订治理方案,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正是这样“多方攥指成拳”的“1+N”模式,让马庄村的平安防线越筑越牢。近年来,村庄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村”。

突出精准服务

民生为本暖人心

“暑假家长没空看孩子,村里提供的托管班解决了大问题。”“咱老年人来日间照料中心,能吃饭能聊天,就跟自己家一样。”“路好走了,下雨不积水了,住着也舒心!”

提供精准的贴心服务,是拉近党群距离、激活乡村活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马庄村把“群众满意”放在治理清单的首位,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关怀特殊群体,让精准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点滴细节,温暖人心。

村里建成日间照料中心,村内20余名高龄老人每天能吃上热乎饭菜,还有健康监测、棋牌娱乐等服务。老人们吃完饭就下棋、打牌、唠家常,个个都念叨着“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咱这晚年真是赶上好时候啦”。

中小学生暑期在家,由于家长上班无法指导孩子学习,该村党支部组织村内大学生志愿者成立暑期托管班,让孩子们一起写作业、玩游戏,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此外,村里还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多年来坚持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无论是水电维修、养老认证,还是社保代缴、快递代收,只要村民有需求,志愿者就会上门帮忙。

贴心精准的服务,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为方便村民出行,村里协调资金修整1200米村内道路,建起村南渗水坑。如今,即便下大雨村中路面也不会积水。

为解决村内宅基地紧张的困境,该村党支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外考察学习,结合村内实际在村东谋划建立农村社区,让80多户住房紧张的村民圆了“安居梦”。

为让村民享有舒适的人居环境,村党支部创新“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制度,鼓励村民正确投放垃圾从而累积积分,用积分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现在村里见不到垃圾堆了,垃圾转运车每天及时清运,家家户户门口都干干净净!”负责环境卫生的村干部孟广超自豪地说。

从家长里短的和谐共处到产业发展的蒸蒸日上,从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到平安稳定的生活环境,马庄村用党建引领的“绣花功夫”,绣出了基层治理的新模样。正如马保利所说:“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大家一起参与、一起建设,乡村振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