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1日
张志刚:勇做创新开拓的跋涉者
本报记者 杜挺勇
当新质生产力的春潮奔涌神州、激荡产业变革,当绿色转型的号角响彻制造业前沿、引领发展方向,在焦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位党员企业家正以实干为笔,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奋斗者的使命与追求。
他,就是河南艺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张志刚。
面对皮革面料行业发展瓶颈,张志刚带领团队秉持“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与执着,锚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全力突围,不仅为沉寂的传统产业注入强劲新动能,更以实际成果为区域制造业绿色转型树立典范。
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获评“焦作市十大职工科技创新人才”“焦作市第六届技术能手”“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焦作工匠”等,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精英。
每一项荣誉,都是张志刚深耕实业、追求卓越的生动注脚。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铭记责任,也明白唯有勤奋钻研,才能实现突破。”谈及创业与创新历程,张志刚道出了一名党员企业家的初心与担当。
2001年,张志刚回到家乡焦作参加工作。虽是毕业于郑州大学的研究生,但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相差甚远。“不懂可以从零学!”那时的他就展现出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志刚不是在查资料,就是记笔记。困意来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学。学习的同时,他更善于思考总结,并投身于生产实践中,不断取得成绩。2004年,张志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拼劲更足,一步步成长为企业的顶梁柱,于2011年担任公司的技术总监。
上任伊始,张志刚面临的是企业发展的多重困境:产品更新迭代迟缓、创新动力明显不足、订单量低迷等。面对不利局面,他迅速行动,召开技术人员动员大会,以“大干特干,再创艺龙辉煌”的理念凝聚团队士气;同步确立“优化产品结构,稳定产品质量”的工作方针,为破局指明方向;更制定“站起来、走两步、上台阶”的阶段性目标,层层推进企业复苏。
“向新而行”的道路上,随便翻看张志刚的“创新答卷”,字里行间皆是奋进底色。
刚接任技术总监时,公司将汽车内饰革产品研发的重任全权交予他。研发过程布满荆棘,张志刚不敢有丝毫懈怠,率先定下高标准目标:汽车内饰革须具备二次加热功能,且无任何异味,各项物理性能均需超越行业相关标准。
为实现目标,他从源头把控,优先选用环保原材料,反复试用环保型增塑剂、水性处理剂等。同时着手优化生产工艺,尝试降低塑化温度,以此解决产品耐温性能难题。然而,新材料与原有工艺的衔接匹配,成了研发路上的“拦路虎”,仅初试阶段就经历上百次失败。
那段时间,张志刚特别憔悴。妻子劝他放慢节奏,歇一歇。但是,他总是坚定地说:“我不仅是项目领头人,更是一名党员,必须当好表率,才能带领大家闯过难关。”张志刚始终没有放弃,每天依旧沉浸在产品研发与创新的思考中,不断调整方案、优化细节,让产品性能逐步向预期目标靠近。终于,当产品进入量产阶段时,看着新产品从机器中缓缓产出,张志刚感觉所有的艰辛都有了回报,他更加坚信,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他推动公司先后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科技攻关小组等创新部门,推进科技创新及新技术应用。与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其主持参与的7个项目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公司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和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4项,四次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以匠心驱动新质生产力,张志刚还坚持锻造产业绿色动能。他主动与生产部门交流,提出一系列环保生产方案,参与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逆涂法环保型高分子仿生态新型面料关键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发项目《逆涂法高发泡超软耐刮仿生态面料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被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张志刚积极增强团队环保意识和专业技能,无私传授技艺,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参与人数达450人,其中认定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282人。通过师带徒,培育出一批技术骨干,所带徒弟获得“焦作市劳动模范”“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2021年在洪涝灾害中捐赠价值30多万元物资;2022年向红十字会捐赠价值30多万元物资;先后捐献金秋助学金近2万元,并大力支持“红会送医计划”等。
张志刚的故事,是一名技术工作者以匠心叩击创新、以担当践行使命的生动写照。当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产业升级的需求同频,当精益求精的匠心与绿色发展的目标共振,便没有跨不过的研发难关,没有闯不出的发展新路。

张志刚(左)在车间察看生产情况。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