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3日
唤醒“沉睡账户”:储户的权益守护与体验考题
□李学杰
当手机银行推送的账户提醒取代了抽屉里积灰的银行卡,多家银行开展的“沉睡账户”唤醒工作正悄然重塑储户的金融管理习惯。这场源于2023年金融监管总局专项部署的行动,看似是银行的内部治理,实则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储户的财产安全与资金效率。
对储户而言,最直接的利好在于闲置资金的价值重估与安全加固。所谓“沉睡账户”,既包括5年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有余额的活期账户,也涵盖到期未转存且长期未动的定期账户,这些账户中往往藏着被遗忘的财富——安徽省专项行动半年便唤醒近6000万元资金,不少储户意外发现早年的工资卡、校园卡内仍有结余。唤醒工作通过短信、手机银行等多渠道提醒,推动储户归集分散资金,或转投更高收益产品,让“躺平”的资金产生实际价值。更关键的是安全防护作用,数据显示约30%的电诈案件与闲置账户相关,这类账户因脱离储户监管,极易被不法分子买卖用于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而唤醒清理相当于为储户筑牢了账户安全的“防火墙”。
在权益保障层面,银行的规范化操作消解了储户的核心顾虑。许多人担心账户被清理后资金“不翼而飞”,事实上,即便账户被纳入管控,余额也会转入“久悬未取款项”专户并计付活期利息,储户凭身份证即可随时支取,2025年一季度全国这类专户资金已达376亿元,充分证明资金归属权始终属于储户。部分银行还同步优化服务,对挂失借记卡的储户减免手续费,对社保卡、公积金卡等民生账户明确豁免清理,避免影响基础生活服务。同时,银行通过公告反复警示诈骗风险,明确“不会索要密码、验证码或要求转账”,帮助储户甄别不法分子的假冒套路。
不过,唤醒工作在落地中也给储户带来了流程体验上的挑战。最突出的是标准不统一带来的认知困扰:兴业银行以“余额10元以下且一年无交易”为标准,部分银行则是“余额100元以下且半年无交易”,储户需逐一核对所持账户的开户行规则,极易混淆。更现实的痛点在于操作不便,多数银行对受限账户的激活、注销仍要求亲临网点办理,即便通过“云闪付”一键查卡发现闲置账户,也无法完成线上核心操作,与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期待存在落差。有储户就遭遇“资金能进不能出”的尴尬,需专门跑腿网点核验身份,给生活带来额外负担。此外,部分账户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产生小额账户管理费等支出,虽可申请减免,但需储户主动咨询沟通,增加了时间成本。
总体而言,唤醒“沉睡账户”是金融机构与储户的“双向赋能”:银行优化了资源配置,储户则收获了资金安全与价值提升。对储户来说,这场行动更像是一次金融管理的“健康体检”——通过“查卡-激活-注销”的简单操作,既能盘活闲置资产,也能排除安全隐患。而银行若能进一步统一标准、拓宽线上办理渠道,将“最后一公里”服务做细做实,这场账户唤醒工作必将赢得更多储户的认可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