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7日
璩方周:“法理情融合调解法”化解基层千千结
本报记者 胡 月
“法是底线,理是准绳,情是纽带——基层调解不能只搬法条,得让这三样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解疙瘩。”9月29日,65岁的璩方周坐在孟州市赵和镇调解委员会办公桌前,摩挲着群众送来的锦旗,道出从事调解工作多年的核心心得。这位退休前就以“解纷高手”闻名的镇干部,退休后无缝衔接成为赵和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5年来凭借自创的“法、理、情融合调解法”,成功化解300余起矛盾纠纷。2023年璩方周获评孟州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24年孟州市人民调解先进典型,10余面鲜红锦旗见证着百姓对他的认可。
在“公利”与“私利”间寻平衡,保障重点工程推进。国家某重点工程建设期间,占地户孟某某因地块两次改线导致赔偿标准差异,与工程队各执一词,以“不如数给钱就阻工”为由让工程进度“卡壳”。璩方周接手后,先明晰法律边界、梳理争议焦点,再围绕“国家工程需推进、群众利益要保障”的核心原则沟通,既指出双方沟通中的不足,又在法治框架内协调诉求,最终促成双方让步达成协议——工程顺利推进,孟某某合理诉求也得到满足,工程队事后送锦旗点赞调解“既守规矩又有人情味”。
三天三夜消融对立,化解“民转刑”风险。某村刘老汉与同村老人因浇地发生口角后意外离世,家属情绪激动,对方拒不认责,矛盾随时可能升级为“民转刑”案件。上级领导点名璩方周牵头调解,他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驻村,以情安抚双方情绪,追忆两家过往交情、讲解邻里相处道理,同时明晰公序良俗与法律边界,用三天三夜的耐心沟通,让两家人达成“诉讼不如和解,情谊比钱金贵”的共识,最终握手言和,避免矛盾恶化。
“一户一策”破局陈年旧账,助村集体增收。某村因20年承包款未收回,村党支部书记焦急求助璩方周。该纠纷时间跨度长、涉及农户多、夹杂陈年矛盾,调解难度极大。璩方周先逐户摸底记录情况,再召集村民宣讲法律规定与公平原则,创新提出“减免促缴,一户一策”方案:按时交款农户可享减免,特殊困难农户“一人一议”针对性解决。经过七天七夜连续工作,纠纷成功化解,合同履行率达99%,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村委会送锦旗“柔风细雨解民忧,金牌调解暖民心”表达感激。
“远出钱近出力”唤醒亲情,保障老人赡养。赵家兄妹四人因早年积怨,对80岁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程某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璩方周接手后,先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典》明确“赡养是法定义务”的底线,再通过回忆母亲养育往事唤醒亲情,最终提出“远出钱、近出力、共赡养”方案——外地子女多承担赡养费,补贴本地照顾母亲的子女。这番融合法情理的调解,让兄妹四人冰释前嫌,当场达成赡养协议。
如今,璩方周仍每日坚守在赵和镇调解委员会办公室,接待前来寻求帮助的群众。他的“法、理、情融合调解法”虽无复杂理论,却以接地气的方式,将公平正义与民生温度传递到百姓心坎上,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金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