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8日

党建引领织就乡村治理“幸福网”

——看岳师村如何激发基层治理高效能

本报记者 冯新瑞

当夕阳的余晖漫过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网格员背着布包还穿梭在街巷。包里的“网格台账”记着白天未收尾的村民事,几盒代买的降压药则是对独居老人的牵挂。

此时,村委的“小课堂”里,志愿者正陪着孩子画“我的家”,笑声裹着彩笔的油墨香,撞开窗户飘向附近的健身广场;广场上,几名村民的闲聊透着热乎气:“村里发的新米,熬粥那叫一个香!”

一幅暖融融的乡村幸福生活图景,正是岳师村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结出的硕果。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针,精准穿起“网格治理线”“集体经济线”“民生服务线”“乡风文明线”,最终织就一张覆盖全村、暖到人心的基层治理“幸福网”。

网格“沉下去”

基层治理添活力

“以前有事儿得跑村委,现在网格员就在身边,半小时就能解决!”“网格员是真心为村民服务,就像自家人一样。”

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道路上,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提升服务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岳师村的村民很有感悟。

如今在岳师村,网格分布清晰明了。该村结合村庄“地域广、人口散、事儿杂”的特点,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无缝覆盖、便于管理服务”原则,将全村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齐由党员、村民组长、村民志愿者组成的网格员队伍,明确“收集诉求、调解矛盾、代办服务”三大职责,实行“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通报”制度,把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后一米”。

独居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进行养老金认证,网格员上门帮忙完成,还教老人怎么查余额;邻居之前因宅基地边界吵架,网格员从“情、理、法”三个角度调解,让双方握手言和;村中公共设施损坏,网格员接到信息迅速核实,上报村委后当天进行维修。今年以来,村中网格员收集村民诉求120件,化解矛盾35起,代办事项80余次,让网格服务真正温暖人心。

集体“富起来”

为民服务有底气

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全面壮大集体经济,激发村庄发展潜力,是岳师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我们通过盘活边角地、规范合同、出租农机等,集体经济年收入上升至20多万元。”岳师村党支部书记李卫东坦言,“腰包鼓了,底气足了,为村民办实事不再是空话!”

谁曾想到,就在几年前,岳师村的集体收入只有3万元,想给老年人发袋米都得“精打细算”,更不敢提供其他补贴。如何破局?村“两委”干部通过学习研讨,找到“破题钥匙”——坚持党建引领,由党支部牵头在盘活闲置资产上做文章。

首先,该村将全村1900亩土地纳入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通过替种植大户交纳农作物保费、出资打井、优先使用农机等优惠方式,吸引种植大户参与,建立“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土地流转金每亩增加400元,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都得到了增长。

接下来,村子挂牌成立高标准农田片区委员会,结合麦丰、先耕农业合作社开展小麦种子繁殖,打造城伯镇小麦种子品牌,带动村集体经济再增收。

第三步,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三资”清理工作,成功盘活村内30余亩闲置土地资源,并采取对外承包模式发展桃树种植产业。通过这一举措,村里的“沉睡资源”被成功激活,土地价值倍增。

连续的“组合拳”,让岳师村的集体收入大幅提高。在集体经济的支持下,村里的“办实事清单”很是暖心,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村里给补贴,还给70岁以上老人发福利,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乡村发展的红利。

民生“兜到底”

急难愁盼有着落

基层治理的澎湃生命力,源于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岳师村紧盯民生需求,不断延伸为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多亏了党支部的关怀,我家孩子才能顺利上学!”如今,村中监测户薛某提起党组织给予的关怀,依然特别激动。

之前,薛某的孩子考上县城一所中学,学费、生活费让她非常发愁。村党支部了解到情况后,立刻帮忙申请“雨露计划”,让孩子每年享受固定补贴,切实减轻了家庭负担。

提供贴心服务,岳师村还建立“民生台账”,对老人、儿童、监测户分类登记,提供“一对一”帮扶:针对老人,每月上门做健康监测,帮他们测血压、查血糖,提供医疗服务;针对少年儿童的实际需求,村里办起“课后小课堂”,请大学生志愿者照顾孩子做作业并开展文体活动;针对家庭困难的村民,党支部联系企业,帮忙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

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该村还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之前,村中几条道路排水不畅,每逢大雨就积水。有村民在党员大会提出问题后,村党支部迅速行动,积极争取资金、协调施工力量,不仅对路面实施翻修,更同步推进全村排水系统整体改造。

李卫东说,党支部为村民办了很多“暖心事”,不但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也让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更有底气,助力村庄发展驶入快车道。

乡风“润起来”

乡村发展有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

“建设文明乡风,单一的宣传和说教作用有限,需要实实在在的榜样示范和引领,让村民真正看得见,从内心受感染,逐渐转换为多数人的行动。”李卫东说,岳师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出一条“支部倡议、党员带头、群众响应”的乡风文明新路径。

村党支部一声号召,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们率先垂范,支持教育,募集资金,带动热心村民慷慨解囊,汇聚起崇文重教的集体力量。不仅每年为金榜题名的学子送上300元至500元的及时鼓励,并且将预留部分作为应急备用金,为遇到突发困难的家庭撑起一把“暖心伞”。此举犹如春风化雨,在全村播下了崇文重教、邻里互助的文明种子,让淳朴乡风浸润心田。

针对村内长期存在的空心院、危房难题,需要“破局”时,党员干部主动作为,远赴外地与户主面对面沟通协商。在有效带动下,村民们给予大力支持,团结一心,通过拆除危旧建筑,腾出空地统一规划为共享小菜园等,不仅消除安全隐患,还美化村庄环境。

通过支部倡议、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岳师村营造了清新向上的新风正气,在此基础上,村庄还扶持村民成立了多支文艺队伍,精心策划篮球友谊赛,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为文明乡风注入蓬勃活力。

岳师村的变化,藏在网格中的脚步声、藏在集体账本的数字、藏在村民的笑脸上。该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让乡村更宜居、发展更有力、村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