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9日
体育是最好的 心理健康教育
□郭 剑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强调要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把体育活动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着力点。
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坚韧品格的关键抓手。体育运动为青少年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促进身体分泌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排解体内的“情绪毒素”。规律的体育锻炼还能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积极人格特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显著优于不参与或少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起来、升起来、强起来”。“动起来”是数量保障,要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升起来”是质量提升,既要让体质好起来、技能强起来,也要让心理品质随之升起来。“强起来”则是习惯养成和责任意识的增强,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他们把健康放在首位时,体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如何充分发挥“以体强心”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开展力度,将体育育人纳入治校理念,创新性地开展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全员参与,丰富比赛项目。比如可以让学生当裁判,可以跨年级跨班级组队,将赛事活动日常化,学生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释放一些学习压力,避免产生焦躁情绪。其次,家庭的力量很重要。父母要在体育锻炼中作表率,多带孩子去户外踢球、骑行、跳绳等,无论是对增进亲子关系还是对促进身心健康都非常有益。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随着《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出台,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在从“课外活动”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环节。让我们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合力,通过系统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促使中小学生磨炼出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增强规则意识与抗压能力,学会如何面对胜负和坎坷,探索出一条以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以运动激发生命活力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