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29日

谢亚非:以法为刃 破茧成蝶

谢亚非庭后调解案件。 本报记者 杨 珂 摄

本报记者 杨 珂

她是伏案研磨高质量调研文章的“笔杆子”,是民事调解中俯身倾听群众家长里短的“贴心人”,更是刑事审判庭上敲响法槌守护正义的“铁面判官”。她就是山阳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谢亚非。随着近日荣获“河南省法院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她的10年法院工作经历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十年深耕,她完成了从“笔杆子”到刑事审判庭庭长的蜕变,抒写了一首“逆袭”之歌。

初出茅庐,以笔为刃展风采

2018年12月18日,谢亚非像往常一样上班后打开电脑浏览各新闻媒体关于法院的报道,当她看到自己写的稿件《追逐法治梦想的风行者》在《人民法院报》第5版以整版形式刊发时,她的内心无比激动。

“稿件讲述了山阳区法院一名先进工作者的故事,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当时,我就坐在她的工作位旁边,看着她忙碌,就见缝插针地询问她一些问题。即使我们彼此熟悉,但因为她太忙,这个采访还是持续了一天时间。”谢亚非说,两周的稿件打磨中,她会被这名先进工作者“无一件改判或发回重审、无一件信访案件”的工作态度所折服,也会被她的话语所激励。

“特别是她说‘我还年轻,不能怕吃苦,应该多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这句话给了我心灵的触动。”谢亚非说。

这一年,谢亚非28岁,来到法院工作已有三年多。

由于谢亚非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年,她考入法院后便从事法治宣传、信息调研、案例编纂和院党组文秘工作。她撰写的《大力推进司法公开 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执行长效机制是怎么建立的》等文章,将来自山阳区法院的业务经验传遍全省;编写的《保险公司对投保人带病投保应否承担赔偿责任》《李某诉赵某、郭某监护权纠纷案》等案例,被上级法院评为典型案例,成为司法实践的鲜活教材。她也多次被河南省高级法院、焦作市中级法院评为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获得焦作市社会科学重点调研课题二等奖。

可是,作为法院人怎能不会审案?

当这名先进工作者的话语一遍遍在谢亚非耳边萦绕,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突破自我,以法为刃传温情

2022年1月初,一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在山阳区法院开庭审理。谢亚非作为该案的主审法官,精准把控庭审节奏,从法庭调查到法庭辩论再到最后陈述,整个庭审过程规范高效,展现了法官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庭审驾驭能力。可是,谁能想到这竟是她担任法官主审的第一起案件。

那一年,谢亚非32岁。从宣传员到法官助理再到主审法官,她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2018年年底,我就暗下决心要突破自我成为一名法官。2019年,我跨专业自学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来又在2021年通过员额法官遴选考试,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谢亚非笑着说。

法官们都知道,在民事案件中,审理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反垄断民事赔偿等类型案件都比较困难,而谢亚非刚上手当法官就分了不少这类案件。

怕吗?怕!谢亚非坦言道,曾经的自己是个怕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人。可是为了审好案件,她克服心理恐惧,学会与老百姓打交道。

“第一次审理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为了解当事人的诉求、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我特地跑到涉案现场查看,并找来村委会主任一起现场协调、说法。经过我的现场说法,双方也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在判决时,双方都服判息诉。”谢亚非说。

从这一刻起,谢亚非知道用“真心换真心”、用理法讲事实在老百姓这里行得通。这两三年间,为了能打消当事人的顾虑,将事情梳理清楚,她到过田间地头、去过施工现场查看情况。也正是她的这种用心,从2022年至今,她审理的322件民事案件,调撤率达41%。后来,她从事刑事审判工作,也把这种专注延续了下去,用耐心和专业让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

破茧成蝶,以新为刃创佳绩

2024年7月,谢亚非在审理一起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两名被告人系夫妻关系,且均被判处监禁刑,而他们的孩子陷入无人抚养的困境。于是她向院里汇报,第一时间启动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机制,及时将相关线索移送至山阳区民政局,并依法告知相关权利义务,确保困境儿童及时获得妥善安置和关爱。

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机制是谢亚非2024年6月担任刑事审判庭庭长后创新推动的第一项工作。当时,山阳区法院、山阳区检察院、山阳区妇联、山阳区民政局、山阳区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山阳区未成年人保护深度协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山阳区未成年人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衔接,推动解决社会治理中未成年人案(事)件主动发现、个案儿童特殊关爱、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等领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预防和减少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

这一年,谢亚非34岁。她与副庭长张阳龙,以“新”“新”组合开启了山阳区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新篇章。

“当时老庭长突然请辞,我临危受命担任刑事审判庭庭长。”谢亚非说,由于缺少老带新环节,再加上自己办案经验不足,我感觉压力很大、责任重大。

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也就在这时,市中级法院指派刑一庭法官助理张阳龙担任山阳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一个新庭长+新副庭长的“新”“新”组合成立了,也碰撞出一系列“新”的火花——

推出释法答疑工作做法,对所有不认罪案件召开庭前会议,充分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向被告人及辩护人释明主流司法观点,出示同类型案件案例,公开量刑计算方式,实现被告人服判息诉;提出“法官不仅要关注犯罪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也要帮助被害人追赃挽损”的审判理念;推行简单案件压缩审理时间,多数类案当天立案次日结案,以提升审判质效;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通过庭前“寻根”、庭中“治病”、判后“固本”的三段式方法,实现教审相融。

2025年上半年,山阳区法院审结的不认罪认罚案件37件,共化解29件;个人办案平均结案时长22.47天;帮助20名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延伸帮教,与5名困境儿童建立帮扶关系。这一系列转变,正是“如我在诉”理念的具体实践,让当事人有了更加实在的获得感。

10年法院深耕路,谢亚非在角色转换中淬炼初心,在不同岗位中展现担当。她以法为刃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以坚守诠释忠诚,用行动作答“何为法官”。相信,在司法为民的征途上,这位“90”后法官还将继续以法为刃,以铿锵的步履,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