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30日

河南理工大学:百米长卷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详见今日本报A08版

本报记者 张 璐 实习生 成思睿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农业农村局向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发来感谢信,信中高度赞扬该学院“青绘两山”实践团师生“以青春之志投身乡村振兴,以专业之长记录安吉蝶变”,为这场跨越2500公里的实践之行,写下温暖注脚。

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该学院教师张运兴、李海栋带领9名学生组建“青绘两山”实践团,历时14天深入安吉14个乡镇、28处村落,用专业画笔将调研成果凝练成百米长卷《豫见浙里》,生动展现安吉践行“两山”理念的丰硕成果。

青春足迹

14天丈量安吉蝶变路

“一片茶叶经26道工序成‘安吉白’,一根竹子能变200多种生活用品。”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日志中记录下安吉产业发展的惊喜。

实践团以“安吉蝶变”为主线,围绕“两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青年入乡首选地四大主题展开创作。从余村溯源“两山”理念,到鄣吴村探寻吴昌硕文化根脉;从鲁家村打卡田园综合体,到刘家塘村走访竹艺工坊,队员们白天采访村民、拍摄村容、收集素材,夜晚集体研讨、打磨线稿,仅构思稿就修改近10版。最终,安吉的山水风貌、产业场景、人文故事被一一定格于画卷之上。

实践感悟

乡野间读懂“国之大者”

“以前‘两山’理念是书本概念,现在才知道它是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实践团团长张柏恩在分享会上感慨地说。他以鲁家村为例,讲述这个村如今蜕变为“开门见花园、全村皆景区”的美丽乡村样板,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比任何案例都鲜活。

“画笔触到宣纸的瞬间,我懂了‘三下乡’的意义。”一名队员在总结报告中写道。此次实践,不仅让“两山”理念从理论走向现实,还让3名队员坚定了毕业后到安吉创业、工作的想法,计划以青春力量续写乡村振兴故事。目前,《豫见浙里》百米长卷已正式捐赠给安吉县,成为两地携手助力乡村振兴的见证。

育人初心

“艺术+乡村”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把课堂搬到田野,把笔墨融入乡村”,是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该学院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创促学、以行致知”,构建“课程—项目—基地—成果”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从社区小花园改造到美丽乡村整体设计,从古村落保护到红色资源挖掘,持续推动学生在真实社会场景中提升专业能力、厚植家国情怀。

此次实践,既是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探索,也彰显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河南理工大学依托专业优势,让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