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30日

校友捐碑寄深情 “双智引领”映奋斗

——写在黄河交通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张 璐 实习生 成思睿

在黄河交通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校园大道边那方刻着“双智引领 交通育人”的石碑静静伫立。石碑质朴厚重,铭文深意悠长。这方石碑由6位校友共同捐赠,他们分别是04级的郝铭明、06级的江玉阔、09级的薛林林、10级的王金鹏、10级的陈胜乐和14级的倪家增,虽毕业年份不同,岗位经历各异,却同样传承着黄河交通学院的教育根基与精神血脉。

“那年回母校参观,看到学校发生了太多变化,我们几个校友感慨万千。当时正值学校搬迁新址,便萌生了为母校留下一份纪念的想法。”王金鹏回忆说。在他看来,这方石碑既镌刻着母校30年的发展历程,也寄托着历届学子对学校的共同情感。

如今,几位校友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人坚守在基础建设与交通检测一线,用技术守护工程质量;有人深耕产业运营与创新创业,为地方发展注入动力;有人奋战海外项目现场,将“中国建造”精神带向世界。尽管身处不同岗位,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感念与自豪始终相同。

2010年,高中毕业的王金鹏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步入当时的郑州交通职业学院,选择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我在高考后查阅了很多资料来规划自己的大学选择。那时国家正大力发展基建,我觉得这个行业有很多机会。”他回忆说。这一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成为他精彩职业生涯的起点。

王金鹏在入学前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了规划,他下定决心,要让几年的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进入黄河交通学院后,他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从班内团支部书记到院系团总支学生书记,几乎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生活动中。尽管这使他几乎没有个人空余时间,但王金鹏乐在其中。“学生工作让我学会了沟通和协调,也很好地培养了我的责任心。”他笑着说。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具备了极强的执行力和组织能力,为他日后在大型项目中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学生工作的锻炼,老师的教诲也让他至今受益。一位拥有丰富一线从业经验的老师曾说:“在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能力。”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老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给出的诸多建议也让他受益匪浅。工作后,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而母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正是让他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主动成长,赶上时代变化的关键因素。

毕业后,王金鹏加入中建七局,先后参与多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7年来,他辗转国内多个地区,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骨干。2021年,公司宣布要组建国际团队时,王金鹏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从缅甸到孟加拉国,陌生的语言、复杂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都没有让他退缩。出国之前,公司曾提出为他配备翻译人员,他坚定地拒绝了,坚持要自己克服这个问题。面对语言障碍,他用翻译软件与当地员工一个词一个词地交流,并在工作之余自学。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上的交流。

在海外工作期间,除了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应对资源匮乏、调度困难的问题。项目所需的大量材料需要从外国进口,大型设备在当地数量较少、难以调度,有时物资运输周期甚至长达半年。面对重重困难,作为生产项目经理的王金鹏带领团队科学组织、优化施工部署,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在他的统筹下,项目在2023年超额完成产值任务,获得孟加拉国主流媒体《每日观察报》专题报道。在抢抓项目施工生产的同时,他切实落实“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2023年,该项目被英国安全委员会评为“ISA国际安全奖卓越奖”。连续三个春节,王金鹏坚守海外一线,以实际行动赢得公司和业主的高度评价,用责任与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

尽管常年奔波海外,但他始终心系母校。那次与几位同窗重返校园、共同捐赠石碑的经历,让他倍感温暖。“母校培养了我,我也想为学校做点什么。”如今那方石碑已成为校园中一处独特的风景。它静静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述说着几代黄河交通学院学子对理想与奋斗的执着。在母校建校30周年之际,王金鹏寄语在校学生,希望他们珍惜在校时光,打牢基础,要有信心、有耐心,坚守行业初心。

从黄河交通学院的课堂到“一带一路”建设前线,从国内工地到国际舞台,从检测一线到创业平台——捐赠石碑的6位校友以各自的方式续写着“黄河交通人”的故事。无论是在施工现场挥洒汗水,还是在创新领域开拓进取,他们都以实干和奋斗回应着母校的培育与期望。那方石碑,不仅记录了一段感恩的心路,也映照出黄河交通学院30年来“修德启智、博学笃行”的校训。它静默而坚定,正如每位校友一样,以平凡书写不凡,用奋斗诠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