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05日
焦作市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研究
□王影影 焦志锟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转型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焦作市作为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突出的地区,正面临老年人口增长带来的多方压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焦作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1%。据预测,到2025年,这一群体总量将突破55万人。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对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公共服务体系承载力和社会协同治理体系都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人口结构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共进。
国内外实践探索
国际社会以联合国《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为遵循,积极探索多元建设模式。美国纽约通过创办“无墙大学”打破传统教育限制,强调老年人享有社会参与和文化生活的权益;英国伦敦通过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开发适老化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日本秋田县构建的“老年友好型综合社区”,通过定制化岗位培训和成果展示活动,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参与活力。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标准,提出要激活低龄老年群体就业渠道,推广远程诊疗、智能监护等数智化养老场景;优化社区适老化设施,发展银发经济,构建覆盖城乡的普惠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积极老龄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挑战
焦作市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策指标体系方面,尽管焦作市于2022年出台了《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初步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量化指标不够清晰、评估机制不够系统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果的有效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方面,当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运行效能仍有提升空间,社会力量参与渠道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与创新活力;老年群体参与方面,老年群体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主体,其参与意愿与能力尚未被充分激活,参与平台和引导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参与城市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策略引导建议
系统构建老年友好指标体系。空间规划层面,制定分区域的适老化设施配置标准,将口袋公园、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建比例、新建小区适老化设施全覆盖等刚性指标纳入城市更新考核体系;服务供给层面,细化医养结合、助餐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服务质量标准与动态评估机制;资源整合层面,推动教育、文旅、科技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将老年群体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可评估的指标项,构建具有焦作特色的老年友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协同共建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制定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养老服务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支持老年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专业化培育基地,完善服务组织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建立“银龄智库”,在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优化等决策中嵌入老年代表参与机制,实现“老年事老年议”的治理新模式。
构建全链条老年参与平台。强化价值引领,通过社区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等方式,打破“被动养老”的传统观念,彰显老年群体社会价值;依托“银龄学堂”线上线下平台,提供智能技术应用、健康管理等阶梯式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学历的老年人提供定制化培训,提升老年群体社会参与能力;拓展“银龄志愿服务平台”,对接社区治理、代际关爱等服务需求,建立服务积分兑换等激励机制,形成“参与—反馈—激励”的良性循环,激发老年群体自我实现的内生动力。
通过标准化建设、机制化协同与平台化参与的系统性创新,推动老年群体由“受助者”向“共创者”转型,将积极老龄化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形成全龄包容、代际和谐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作者单位: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