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18日

马村区:社区网格暖流涌

本报记者 王 颖

初冬时节,马村区九里山街道九里山社区居民张丽萍心里涌动着暖流。

“自从确诊后,我们一家的生活陷入灰暗,是你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感受到了社会救助的温暖。”11月10日,在九里山社区“爱心之家”服务站点,张丽萍动情地说。

张丽萍今年40多岁,丈夫在外打工,女儿读大学,她平时打零工。今年年初,她检查出身患癌症。丈夫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及她看病的花销,生活陷入困境。社区“爱心之家”服务点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为她家申请3000元临时救助,同时为她申请了低保。

“救”在身边,助在心间。社会救助帮扶如暖阳一样温暖了赵玮玮一家,也温暖了许许多多处在困境中的家庭。为让每一个处在困境中的群众都能得到温暖的回应,马村区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政慈协同、网格赋能”创新实践,通过“爱心之家”服务站点,推动社会救助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发现,从碎片化服务向系统化保障转变,让暖心救助精准抵达每一个困难家庭。

该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打造14个“爱心之家”服务站点,组建“救助工作人员+专业社工+社区民(辅)警+志愿者”的复合型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排查巡访、帮办代办、关爱照料”等服务。通过“常态化巡访+信息化监测”机制,构建起“基本救助保底线、专项救助解难题、急难救助兜缺口、社会力量补短板”的分层分类救助模式。截至目前,今年全区低保、特困对象较去年同期增加682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93人次、发放救助金41.96万元。

马村区以“爱心之家”为载体,网格化管理为纽带,划分491个片区,推动4730名党员、1429名网格员下沉帮扶一线,实现救助服务与低收入人口困难需求精准对接。对困境儿童实施“营养支持计划”,每月配送2次价值200元的营养礼包;对独居空巢老人常态化开展“长者生日会”“窗帘行动”等银发关爱活动,解决40余名行动不便老人“吃饭难”问题。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各类关爱活动5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186个,惠及困难群众2000余人,用服务架起民生“暖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