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18日
北郭乡
田间“土蒜头” 振兴“金钥匙”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本报通讯员 方立翔
秋播正忙,走进武陟县北郭乡的田间地头,连片的蒜田如织锦般铺展。如今,大蒜成为北郭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串起乡村振兴的希望图景。
眼下正值大蒜播种关键时期,在北郭乡涧沟、北西、解封等村的种植基地,整齐划一的田垄上,村民熟练地将一粒粒饱满的蒜种埋入松软的土壤,一派繁忙有序的劳作景象。
“以前农闲时没活儿干,现在在蒜田务工,一天能挣1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踏实。”正在种蒜的涧沟村村民王大姐一脸的满足。
大蒜种植是个精细活,从整地、育苗到除草、管护,再到采收、分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工,这为周边村民开辟了“家门口就业”新路径。每年用工高峰期,种植基地每天吸纳劳动力90余人,覆盖涧沟、北西、解封、马后等多个村庄。
“去年在蒜田务工赚了万把块,加上自家种的两亩蒜,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北西村村民李先生抹了抹额头的汗珠,一片片蒜田让他“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目前,北郭乡大蒜种植面积已突破6000亩,亩产稳定在200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至6000元。为打通产销链路,让“土蒜头”走出田间、走向市场,北郭乡构建了“合作社+农户+收购商”的稳定产销体系。
“合作社安排专人对接外地收购商,山东、河南的货车直接开到地头,现采现称、现结现付,农民省心又放心!”解封村党支部书记贾向科指着田边停靠的货车介绍,除传统线下收购外,合作社还积极引导农户拓展电商渠道,将优质大蒜销往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既化解了“卖难”困境,又稳住了农民收益,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一颗颗小小的“土蒜头”,不仅盘活了村里闲置土地,更成为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如今,北郭乡的大蒜产业已从单一农作物种植,延伸为集种植、管护、采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强引擎”、保障农民稳定增收的“压舱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