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18日

岳晓:慢病管理一线的“健康守门人”

本报记者 杜挺勇

在解放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们总能看见一个忙碌而温暖的身影。她或是耐心为高血压老人解读体检报告,或是细致叮嘱糖尿病患者膳食安排,或是带领科室成员为慢病科研项目奔波……

胸前闪耀的党员徽章与亲切笑容,是她最鲜明的标识,也是让居民安心的象征。她,就是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科长、主管护师岳晓。

不同于临床医生的无影灯战场,岳晓的工作阵地在堆叠整齐的健康档案里,在一次次的随访电话中。她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医者仁心深度融合,化作制定个性化处方时的严谨,化作“咱不能光吃药,吃饭营养搭配很重要”等贴心的叮嘱,更化作“感觉不舒服,随时和我联系”的坚定承诺。

作为共产党员,岳晓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面对辖区人口多、管理难度大的挑战,她带头承接复杂病例管理,带领的第五家庭医生团队,更是用一次次真情付出,书写着基层医疗服务的温度。病人魏某的故事,便是生动的注脚。

60多岁的魏某患高血压多年,以前血压长期失控。2024年11月,他加入了岳晓所在科室参与的“社区家庭血压干预”项目,首次入户测量血压达164/73mmHg,让团队忧心不已。“家庭医生到底能不能调理好我的病?”面对魏某初期的质疑,岳晓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医疗问题,更关乎患者及周边邻里的信任。于是,她指导团队为病人专门制订“家庭血压监测+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方案。

在“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的理念指引下,岳晓带领团队与魏某建立起长期温情陪伴。魏某每日通过微信发送血压数据,团队及时反馈提醒;送药上门时,药盒上总会贴上温馨便利贴;每月的家庭血压报告,还有用彩笔标注的鼓励话语。在微信群里,岳晓那一句句“天冷加衣”“不要着急生气”的叮咛,更让健康管理中充满家人般的关怀。

“岳医生,现在每天量血压的时候,都感觉你们就在身边。以前觉得吃药是负担,现在觉得每一次测量、每一片药,都是你们的一份心意。”如今,魏某的血压已经稳定,常常夸赞岳晓和家庭医生团队,还主动成为社区健康宣传员。

在解放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房子”健康地图上,很多像魏某一样的慢病患者,治疗标记已从警示红转为安心绿,这既是家庭医生服务的成功实践,更是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落地生根的生动证明。

岳晓深知,慢病管理既管病更管人,考验着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唯有不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自任公卫科科长以来,她始终保持学习热情,2019年取得健康管理师资格,2022年考取营养指导员证书,2023年又拿下初级运动处方咨询师资质。一连串的专业认证,让她成为王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能力,是为了不断发挥优势,将创新精神深度融入实践。近年来,岳晓带领科室积极参与国家级慢病科研项目。在血压正常高值合并2型糖尿病人群干预研究中,她带领团队贡献了宝贵的基层数据与实践经验,荣获项目组颁发的“优秀管理奖”。通过科研实践,她也把前沿健康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社区,将科研成效落实在了服务群众的第一线。

取得成绩,从不骄傲,依然默默前行。“您的身体就像一辆车,油(血糖)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得会加油门也得会踩刹车。”办公室的笔记本上,岳晓将一个个健康教育的专业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这是她在细节处体现的服务用心。

岳晓说,改变居民数十年的生活习惯不能仅靠说教,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多一些付出。为此,她将党员责任区落实到具体楼栋和重点管理人群,同时组建“慢病管理小组”。一次次走访,一次次关怀,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党员医务工作者的特有担当,让健康服务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深耕基层多年,岳晓的拼搏担当既获专业认可,更赢得群众赞誉。由于表现优异,近年来,她连续获得“解放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焦作市慢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

岳晓,只是千千万万基层党员医务工作者的缩影。她没有惊天伟业,却在平凡岗位上,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完美融合,成为守护百姓健康最前线的“守门人”。

岳晓在和居民交流治疗方案。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