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11月19日
政策引导 渠道搭桥 服务暖心
我市全力护航高校毕业生求职路
本报讯(记者杜玲)“每月1500元的生活补贴,让我能安心留在焦作追逐梦想。”今年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的硕士生李媛,如今已成为我市一家新能源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她所说的补贴,正是我市推出的青年人才生活补贴政策——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每月分别可获1000元、1500元、2000元,连续发放三年,标准全省最高。在她看来,这座城市的诚意不仅体现在真金白银的补贴上,更在于对青年人才无微不至的关怀上。
今年以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市人社局紧紧围绕保民生、促稳定目标,创新实施“政策筑基、渠道拓面、服务护航”三大工程,全力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立体政策体系,打造引才“强磁场”
“直播间的朋友们,今天除了带来126个优质岗位,还要为大家详细解读生活补贴政策……”在市人社局直播间,主播正通过抖音平台与高校毕业生互动。这场持续2小时的直播,吸引3.2万人次观看,收获点赞超5万。这样的“云端送岗”已成为我市就业服务新常态。
为推进政策精准直达,市人社局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线上通过“焦作人社”“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158期政策解读短视频,开展11场直播带岗活动,累计观看量达20.8万人次;线下在招聘会现场设立政策咨询专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真金白银的投入,彰显出这座城市招才引智的诚意。截至目前,全市已为7201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4500.05万元,为2129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901.56万元。
多元渠道拓展,构建就业“立交桥”
在河南理工大学近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明宇与心仪企业顺利达成就业意向。“这次招聘会企业质量高、专业匹配度高,让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张明宇说。
这场招聘会仅仅是我市拓宽就业渠道的一个缩影。市人社局发挥职能优势,聚焦“3+13+N”产业链群和“三十工程”建设,建立企业需求动态摸排机制,发布3期2025年人才需求目录,涵盖617家企业、8058个岗位。同时,挖掘政策岗位潜力,统筹开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1405个,较去年增加12%。通过创新“见习+就业”衔接机制,动态优化人岗匹配,推动青年就业实现“量质双提升”。
对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我市同样给予大力支持。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8亿元,组织8992名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培训,构建“培训+实训+孵化”的创业生态。
精准服务护航,架起暖心“连心桥”
“多亏‘敲门行动’,让我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家住山阳区的毕业生刘畅感慨道。市人社局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人一档”实名制台账,发动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专员开展“敲门行动”,通过电话、短信及入户走访,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等服务。
我市将就业服务关口前移,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等市内7所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定向“送岗位、送资源、送服务、送政策”。截至目前,已举办校园专场招聘活动7场,组织2207家次企业提供10.7万余个岗位,进场求职4.94万余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6万人。
针对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市人社局联合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举办专场招聘会,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确保困难毕业生愿就业尽就业。同时,推进就业见习扩容,征集见习岗位4319个,吸纳1557名青年上岗实践,形成“见习即储备、见习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如今走在怀川大地,处处可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渴望与诚意。从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到无微不至的就业服务,焦作正以一座城的名义,为高校毕业生铺就一条从校园到职场的阳光大道,让青春梦想在这片热土上精彩绽放。
